今天再次發文,其實是帶著有點無奈的心情。
前幾天,光埔護苗協會的媽媽們,為了孩子就近入學的權益,召開了第二次的記者會,距離上一次的記者會時間已經超過兩周了,當時教育處承諾:四所學校小一班級數,絕對能容納該學區的學生,要家長安心絕對不會有跨區就學的情形,而如今得到的處理方式,竟是以「增加班級學生人數」做為解決的對策。
#增加班級學生人數是用錯誤政策修正錯誤
讓我們先把時光拉回到鳥夫子還在學校任教的時候~
學校教師除了課程設計、備課、每天改不完的作業(我以前含聯絡簿常常都破百本)、各種校務處理外,有更多的時間,得時時刻刻去關照孩子們內在情緒、心靈上的需要。因為唯有孩子的需要被重視、被處理後,平靜下來,也才能跟著大家回到學習的流中,得以專心在課堂上。
另外,除了教學與處理孩子的各種狀況外,與家長間的聯繫與信任關係的建立,也是親師工作中重要的一環。教育,其實不只是送進學校學習,才叫做教育;家庭教育才是形塑孩子性格與習慣的關鍵。也因此,每個孩子背後也有不同的家庭成員與教養文化需要老師去了解,我以前常因為放學後與家長詳談孩子情形、寫聯絡簿或line親師互動,有時下班後還會持續跟家長深談到深夜十一二點。
其實,假設一班25個學生,老師要處理的絕對不會只是這25個人頭的數量,比如說若有特殊孩子在,每個人狀況不同,可能會需要多花費兩三個學生的心力與能量去處理,加上孩子背後的家長們~老師日常教學生活中要面對處理的,甚至可能會高達三四十個人的時間與心力。
這些隱形的時間,只有身在教育現場的老師們,才能明白體會,也因此,對於教育者/照顧者的身心壓力與狀態,也是我一直以來所關注的。這樣的教學現況,是在學校的學生編制符合教育部規定的29人原則以下的前題,如今教育處所回應的方案是提高學生人數至35人,大家可以想想教師如何去兼顧教學品質,以及如何確認孩子的受教權益呢?
同時,為了容納超額學生,教育處提出另一個解決方案是將原本已經有10班的關東國小預擴增為18班,除了班級人數增加,學校的班級數也增加了,相對於每個學生可以分配到的校園活動空間瞬間減少。這樣的情形會導致的結果,就是教師負擔增加、教育品質下降。
我們必須來思考:會造成今天這個結果的原因究竟為何?又為何承擔後果的,是這些教育現場的老師和學生?
雖然在光埔護苗協會的家長抗議之後,我們看到新竹市教育處的確很努力絞盡腦汁提出了解決方案,但這些解決方案,都只是為錯誤政策收拾善後。我希望,未來若能進入市議會,都市規劃中所涉及的校園及市民公共空間規劃,將會是我為市民把關首要工作的重要一環。
#爸媽議起來
#就近入學交通不打結
#這張照片是鳥夫子本人喔好懷念與孩子們相處的時光啊
#那時班上有27人加上處理各種雞飛狗跳的事情老師真的是當作八爪章魚在用啊